小时候吃饭,经常被爸妈教育:“营养都在汤里,力气都在碗底”。要求吃菜要连汤都吃掉,吃饭不要“剩饭碗”(就是别剩饭),现在的孩子大概很少听到这样的话了吧。
从字面上讲,前半句是说,菜或肉经过烹饪,很多营养物质都在汤里了,甚至汤的营养比菜和肉本身都高;后半句更有意思,必须把碗里的饭全部吃掉,要想有力气,不能剩饭,必须见底。
汤比食物本身的营养更高?也许某些食物经过特殊烹饪会有此效果。比如,鸡汤要比汤里面的鸡肉好吃一些,因为鸡肉经过长时间的煎煮过后,会变得很老,不仅嚼食起来比较费劲,口感也很粗糙。如果说营养,鸡汤里的蛋白质含量肯定不如鸡肉;但是鸡汤的营养也不局限于蛋白质,鸡汤营养更好似乎是人们的共识,甚至很多人生哲理也被冠之以“心灵鸡汤”。
但对于正常食物,如果过多煎熬其营养素可能会造成流失,至于是否跑汤里去了,还是被烹饪过程破坏分解挥发消失了,还真不好说。我对老话所说的,汤里的营养超过食物本身,总体持怀疑态度,说营养都在汤里,还不如说“油盐都在汤里”更确切一点。
至于后半句,“力气都在碗底”其实更好理解。直接意思是让吃饭的人要“勇往直前”,一鼓作气把碗里的饭全部吃掉,多吃点补充更多能量,特别是旧时农耕社会,吃不饱饭是没有力气干活的。从更深层次看,珍惜粮食不要剩饭才是这句话的真实目的。
问题是,谁能保证每次煮饭都能正好不多不少?很多时候,总会有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老人们经历过饥荒,绝大多数时候妈妈总是多煮一点饭,就怕饿着我们,所以总是喜欢在我们已经吃得很饱的时候动员我们再多吃一点,一起把剩下的饭菜消灭。
印象中吃多下来的蔬菜,舍不得倒掉,然后用菜汤泡饭,或者下一顿甚至第二天烧咸泡饭吃,物尽其用方得其所,这是老一辈们一直提倡的做法,也是曾经物质匮乏的年代安度饥荒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学,无可非议甚至应该怀有敬意。
但是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裕的今天,老一辈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商榷了。无论是饭吃太饱还是油盐摄入过多,对人体的伤害早已没有疑问,成了生活常识之一了。
不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三餐规律,按时进食,食量相对稳定,不暴饮暴食,这样不容易得“胃病”。吃得太饱更容易生病,这既是先人的生活经验,现代人也是体会深刻的。要想避免浪费粮食其实很简单,做饭的时候习惯少一点就是了,在物质富裕的今天还怕饿坏肚子?
至于各种鸡汤肉汤菜汤之类,油盐和嘌呤太多容易引起“三高”“痛风”不说,剩饭剩菜等不新鲜的食物中亚硝酸盐和致病菌会逐渐增多,显然很不利于健康。
“营养都在汤里,力气都在碗底”这句古话,除了能激励人们多吃饭和节约粮食,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控制食量,少食油盐越来越成为常识,“饭吃七分饱,腹带三分虚”才是正确的吃饭方式。(杜康)
果博东方福布斯游戏注册入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