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紫花苜蓿和燕麦草,首先要选择适宜品种,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及时进行杂草防除,合理施肥与灌溉,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防治,适时收割;其次要采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机械化作业等措施,提高产量实现高质量生产。”8月27日,在助农兴牧专家服务基层示范项目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孙启忠说。
今年,内蒙古2个项目入选国家专家服务基层示范项目,助农兴牧示范项目位列其中。5天时间里,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伊利集团等9名专家组成服务团,在呼和浩特多个饲草基地、牧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带动大量技术、智力、信息等要素流向基层,搭建专家和基层单位交流合作桥梁。
时下,位于土左旗的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3500亩紫花苜蓿迎来第四茬收割。伴随着隆隆的农机作业声,工人们正在驾驶收割机、搂草机等大型机械在田间忙着收获紫花苜蓿,一片片茂盛的“绿色海洋”变成了“条纹地毯”,收割后的苜蓿草通过晾晒、搂草、捡拾、裹包等一系列工序后运往牧场,田野里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孙启忠边查看种植环境、边询问技术操作,还不时与技术人员交流,现场解答相关技术问题。
“我们以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帮助农牧民及牧场管理人员在青贮品质提升、牧场运营管理及降本增效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伊利集团高级畜牧师韩吉雨说,将持续组织技术团队做好牧场服务,同时结合财务分析、新技术及数字化应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帮助农牧民及牧场增收创收。
在该牧场的另一片种植区,800亩燕麦草长势喜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吴哲讲解了紫花苜蓿、燕麦草的生长特点、病虫害特性。
“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有针对性,提出的方案很实用,为我们搞好饲草种植提供了许多新思路、新点子,让我们有了很大收获。”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饲草基地负责人王月胜说,“今年我们将开展对农牧民种植饲草的专业化、实践化培训工作,实现农牧民对种植饲草的了解,带动更多农牧民就业增收。”
连日来,专家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围绕苜蓿草田间栽培、管理与收割技术以及牧场降本增效与精益管理服务,及时解答农牧民及技术人员提出的问题,促进农牧民和牧场增产增收。
把技术送到农牧民家门口,是自治区人社部门开展“组团式”服务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而“点单式”服务让专家服务基层更有针对性,真正做到了未雨绸缪。
这几天,在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屯垦队的示范基地,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振朋奔走在田间地头,一边为燕麦草种植把脉问诊,一边详细记录种植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即将开展的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做授课准备。
“今年首次种植苜蓿,因为没有管理经验,在标准化种植上出现了问题,影响了苜蓿的产量。没想到‘点单式’专家服务,解决了实际难题。”种植户房锦感慨地说。
今年,乌兰察布市人社局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群众生产需求,以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四子王旗、商都县、化德县为主要服务对象,聚焦农业、畜牧业发展遇到的技术难题,科学合理确定项目,成功申报了“牧草丰产栽培与生产应用技术推广专家服务基层项目”“马铃薯产业链建设专家服务基层项目”,通过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助力农牧民增产增收。
“‘点单式’服务让我们第一时间掌握了群众生产难题,并在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前,对点单的农牧民开展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实现了服务端口前移、技术服务到户、良种良法到田。”徐振朋说。
群众需要什么,人社就服务什么。近3年来,乌兰察布市人社局开展农牧业技术推广、医疗技术帮带等专家服务基层项目10期,组织高层次专家80余人深入生产一线,开展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生产经营指导,累计培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及种养殖农牧民1030人,为农牧民义诊270人,实现了专家服务基层从“流量输血”到“产业造血”的转变。
“我们把基层一线作为专家人才发挥才智的主战场,引导整合各类人才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为基层所用,赋能产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张文军说,今年内蒙古将开展22期各类专家服务基层项目,涵盖农业、畜牧业、医疗卫生、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高新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等多个方面,为基层产业发展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搭上“专属快车”。
2022年以来,自治区人社厅选派760位专家,深入全区297个乡镇,开展1734场技术培训,涵盖理论培训、现场指导,远程技术指导,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592人次。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毕涛说:“自治区人社部门将充分发挥联系服务专家的职能优势,加快谋划推进专家发挥作用载体平台建设,持续创新专家服务基层工作机制,畅通专家流动渠道,引导高级专家服务基层一线,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梅刚)
果博福布斯Forb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