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脚延伸至海拔近3000米的山巅,梯田级数最多可达3700多级,仿佛一直垒到云端;白云深处,藏着阡陌交通和几户人家。

这里是坐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等地的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独特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模式,是当地人民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杰出范例,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和人类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累了,有人即兴哼上一曲哈尼古歌的调子。

这样的场景在阿者科年复一年上演,就跟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哈尼族小伙马有德原先不觉得有什么稀罕,可偏偏就是寨子里这不起眼的日常,把很多外地游客迷住了。

如今农忙之余,马有德在家门口做起了旅游接待工作,带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割稻谷、抓鸭子,尝尝地道农家饭,体味乡情。

阿者科,哈尼语意为“滑竹成片之地”,是当地典型的哈尼族传统村落。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前,这里虽坐拥大美风光,但鲜为人知。相对封闭的交通区位、传统低效的稻作农业方式等,制约着阿者科的经济发展,村内一半劳动力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现象明显。

哈尼梯田边,绿水青山蝶变“幸福靠山”  第1张

阿者科村党支部书记普字成说,以前,对一些农户来说,梯田是财富,也是一种制约。这是由于村寨周边山荒坡险,地形崎岖,缺少大片平坦的土地,大型现代农耕设备很难在此耕作。梯田产量低、利润少,村民增收难,慢慢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种田了,遗产保护面临挑战。

破题得益于一个“计划”。2018年1月,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团队应元阳县政府邀请来调研,在遵循遗产保护自身规律基础上,为当地量身打造了“阿者科计划”。以“房、人、田”为基础,65户村民以传统民居、梯田、居住、户籍等入股,通过分红鼓励村民保护传统民居、耕种梯田、保留村籍。

今年7月下旬,阿者科村再次迎来乡村旅游发展分红大会,村民们满怀期待地排起长队,依次签字、按手印,领取自己的生态红利。

“我家分了1万元,加上前面的9次,总共分了3万多元。”村民马小芬家的老房子保存得好,也一直坚持在家种田,每次都是分红“大户”。

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家家有收入、年年能分红。中山大学驻村队员龙宇彤介绍,阿者科村通过实施内源式村集体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把优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效益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出了一条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群众受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哈尼梯田边,绿水青山蝶变“幸福靠山”  第2张

家乡变化也鼓舞着在外的年轻人。2022年,大学毕业一年的马有德从昆明回到家乡,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成为全村第一个返乡大学生。“以前我们往外面跑,现在换外地人扎堆来我们这里。”他说。

数据显示,自2019年景区运营以来,阿者科村接待国内外游客18.7万人次,共计分红233.25万元,户均分红35886元。

阿者科村是“两山”理论在世界遗产地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元阳县还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种植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梯田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梯田综合亩产值由2000余元提高到8000余元。

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哈尼梯田边,绿水青山蝶变“幸福靠山”  第3张

据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介绍,在多方努力下,遗产地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维护,保持了世界遗产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遗产区生态红利初步显现,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3928元增长到2023年的14736元。人们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转化为“幸福靠山”。(严勇 曾维)

果博东方福布斯游戏注册入口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