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武汉乡村各地纷纷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发展。这些产业不仅丰富了农村经济结构,更为农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参与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农民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还能学到新的技能和知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上班不出村,挣钱不含糊”成为武汉乡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常态。

◎ 产业致富

■ “农文旅”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大变样

以前出远门打工

现在家门口上班

“木兰花乡景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住宿、餐饮等行业,我以前长年在汉口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有班上,既挣到了钱,又能照料家人。” 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杜堂村村民吴优对村子里发生的变化深有感触。

杜堂村位于武汉最北端,10年前,这里还是省级贫困重点村,而去年,这里的村民户均收入已达到12万元。变化,来自于“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的木兰花乡景区产业链。

“因土地贫瘠,种地收入微薄,全村113户,85%的村民外出打工。”木兰花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天才回忆起回乡创业之初的情景,仍唏嘘不已。

和村里许多人一样,葛天才在外闯荡多年,在建筑行业做出了一番成就。2014年,葛天才响应黄陂区“三乡工程”号召,回到家乡担任杜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就在这一年,该村被武汉市列为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葛天才依托杜堂村靠近木兰山风景区的区位优势,集中流转村里部分土地开发花卉旅游产业,同时将村里闲置的房屋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村民、企业、村集体分别占股,以“美丽乡村+休闲旅游”模式打造木兰花乡景区。

2017年3月景区营业,当年就直接和间接带动3000余人就业,村民的收入来源从单一的务农,转变为土地流转金、房屋入股分红、景区务工工资、村民自主经营等四项。去年,景区又上新项目“木兰不夜城”,帮助更多村民增收。

“村里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还让我可以就近就业、创业。以前,全家靠老公一份收入,如今,我们有三份收入了。”34岁的邓娟2016年嫁到杜堂村,8年光景,她见证了这片土地从“空心村”到旅游热门打卡地的华丽转身。现在,邓娟既是木兰花乡景区的工作人员,还在木兰不夜城中拥有自己的商铺。

今年4月,杜堂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等到木兰花乡二期和三期全面建成,我们要打造一个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区,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葛天才说。

上班“不出村” 效益“不含糊” 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幸福感更足  第1张

■ 猕猴桃果园蝶变乡村田园综合体

干得很高兴

工资月月发

正是猕猴桃成熟的季节,位于新洲区涨渡湖街道的朴甜·生活田园果园内,猕猴桃的累累果实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当地村民夏建斌介绍:“我们在猕猴桃基地做工,工资月月按时发放,3000元到5000元不等,我们干得很高兴。”

看到这一幕,曾先后担任涨渡湖农场场长、涨渡湖街道副主任的程先平感慨万千,她还记得,这片占地面积达3000亩的猕猴桃基地,曾一度是街道领导们的“心病”。

涨渡湖畔区域,交通路网通畅便捷、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很适合猕猴桃的生长。2013年,街道规划建设猕猴桃基地,搭建了2300亩的连片棚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连栋大棚猕猴桃种植基地。但由于当时的运营公司思路单一、经验不足,猕猴桃销路并不好,最终运营公司亏损严重,不得不清盘退出。

在涨渡湖土生土长的潘元听说了这件事。当时的潘元外出打拼,在房地产业界小有名气。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他觉得这是一次商业机遇,他坚信,猕猴桃产业前景远大。于是,他和朋友成立武汉聚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正式接手猕猴桃基地,并迅速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包括修整棚架、完善滴灌系统、养护果树、更新果树品种、修建冷库等。

潘元认为,只靠卖鲜果和采摘,一方面受天气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效益也比较低。为此,聚森公司一方面从产业广度方面发力,拓展旅游项目,将基地打造成为具有湿地特色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另一方面,在产业深度上推进,拉长产业链,开展猕猴桃衍生产品的研发,并最终选定6款产品投放市场,这其中既有果酒、果干等,也有沐浴露、香皂等“跨界”产品。

去年,朴甜·生活田园举办了首届猕猴桃节,获得成功。“今年的鲜果产量可达300万斤,产值有四五千万元。”聚森公司现场生产负责人宋龙波说。

上班“不出村” 效益“不含糊” 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幸福感更足  第2张

虽然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还在推进中,但猕猴桃基地给当地村民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已实实在在显露。据了解,目前田园综合体固定用工包括基地工作人员80人、管理人员30人,主要吸纳本地村民。“在用工高峰时,临时工作人员可以达到300至500人。”宋龙波说。

◎ 农民增收

■ 组建“强村公司”拓展产业类别

务工收入提高了

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夏区山坡街道高峰村的蔬菜大棚远近闻名。“我们主要的客户是武汉各大商超,由于运输距离短、中间环节少,保证了菜品新鲜度,我们的蔬菜供不应求。”高峰村党支部书记余良忠对2022年建设的这个新项目很满意。

这不是高峰村建设成功的第一个项目。

2003年,余良忠了解到一家园林公司有意在武汉周边发展苗木产业,他迅速联系对方达成合作,全村共流转1300亩地用来种植苗木。那些年,正好赶上武汉市城市面貌快速更新,城市园林绿化需求大,高峰村的苗木产业抓住这次机遇,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攀升,村民的收入也节节提高。

村民易有德还记得,他刚结婚的时候,每年全家的收入只有万余元,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易有德和园林公司签约,开始跟着专家能人学技术,种植苗木。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家的苗木销售逐渐上了规模,“树苗年销量从最开始的10万株到后来的四五十万株,种植年收入稳定在了三四万元”。

十几年来,村里先后建成了花卉苗木、林果种植、禽畜养殖、中药种植等多个项目,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让村民和村集体都有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底气。如今的高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5.7万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家庭超8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万元。如今,走进村里,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村民精气神十足。

去年,江夏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峰村对“强村公司”有了了解。去年底,高峰村成立了自己的强村公司——武汉市金福峰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归并了村里的十几个集体产业,并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行运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高村集体收入。今年7月,高峰村金福峰联合工会委员会组织企业方代表、职工方代表面对面进行协商,最后达成一致:高峰村农民工时薪从9元调整到10元,企业方为农民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如今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村民们感慨,在家门口挣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含糊。

■ 产业多元发展让农民过上新生活

生活越过越甜

上班“不出村” 效益“不含糊” 农民收入多元化增长幸福感更足  第3张

荷包越来越暖

沥青道路宽敞整洁,两侧绿树葱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三层别墅在绿树间错落有致;物业智能社区管理系统、文体活动中心、健康检查设备、有声图书馆等设施一应俱全;夜幕降临,商业街沿线店铺霓虹灯点亮……第一次走进蔡甸区奓山街道星光村,不少人会感到惊讶:这是武汉的农村吗?

“以前的星光村是个穷湾子。村办企业欠银行钱,村委会欠村民钱,村民与村干部相互猜疑。”村民刘道启还记得当年的情况。2007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左少平当选星光村党支部书记。在外闯荡多年的左少平经过对星光村进行全面考察与评估,和村“两委”一起拿出了由工业园、农业园、商贸园和星光社区组成的“三园一区”构想,实施“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居住城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战略。

星光村面积2平方公里,农户296户,人口1300余人,但耕地面积只有860亩。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村里决定迁村腾地建新村,既可以腾出218亩土地办好工业园,又可以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在左少平的带领下,村“两委”全体人员没日没夜连轴转,四处奔波,做村民动员工作。不到一年时间,一座10万平方米的星光工业园拔地而起,农业园、商贸园和居民社区也随后陆续建成。

由于紧邻318国道,毗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星光村各园区的入驻企业络绎不绝,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也乘风而上。2023年,星光村村集体年工农商总产值超40亿元,年经营性收入过亿元,人均年收入达4.6万元,村民享受包括免费教育、免费水电气、免费医疗在内的各种惠民政策。

星光村村民丁明恒说:“多元发展,让我们生活越过越甜,荷包越来越暖和。现在村里的老人每月能拿到一两千元的生活补贴,医疗费用能报销,各项福利也不少。”

2012年开始,奓山街道以星光村为主体,联合周边红焰村、新安堡村、丘林村和三红村探索区域联村发展模式,设立星光片区联合党委,组建股份制集团公司,最大程度调动区域资源协同发展。

改任星光片区联合党委书记的左少平介绍,联村至今,4个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共引进工业项目82个,解决了300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总额突破500万元。(宋涛 卢有灵 许仟 陈悦)

果博福布斯Forb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