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稻子黄了,苹果熟了,田间地头又热闹了起来。丰收的喜悦中,药农也忙着管护、采收、晾晒……

秦地无闲草。陕西是中药材适生区,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71万余亩,黄连、天麻、丹参、元胡等多种中药材产业渐成规模,成为药农增收致富的“良方”。

育好“一株苗” “种”出好产业

9月13日,黄龙县界头庙镇碾子塬村,坡上沟下、房前屋后,一株株连翘长势喜人。

村民李红伟说:“我这5亩连翘种了五六年,去年开始挂果,今年产量更高,亩产1200多公斤,而且不出地头就卖完了,收入3万多元。这块地锁不住水,种啥啥不成。自从种了连翘,这地就成了宝地,收成好得很。”

碾子塬村地处黄土高原,是黄龙县连翘种植的优生区,村民有种连翘的传统。但过去,连翘大多是零星种植,不成规模。前几年,村里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利用边角地和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连翘。

“连翘花开可赏,叶子可制茶,果实可入药,而且种植成本低、收益高,大有‘文章’可做。”碾子塬村包村干部张建刚告诉记者,如今,碾子塬村的连翘从最初零零散散的几十亩已发展成3000多亩规模化种植。今年,600多亩连翘进入盛果期,综合产值500多万元。

作为国家连翘生产基地县,黄龙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人工仿野生中药材种植。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5万余亩,中药材育苗、加工、销售等产业不断涌现,以药兴业、以药富农的路子越走越宽。

三秦大地草药香——陕西中药材从“一株苗”到“一条链”的进阶之路  第1张

延长“一条链” 开出“致富方”

最近,凤县河口镇河口村的药农很忙。每天一大早,大伙就钻进柴胡地里除草、打尖,为即将到来的丰收作准备。

在地里忙了一阵子后,谭升贵回到家,拉上从周边收购来的中药材往村里的加工厂走去。

在村里,谭升贵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药农,一个是中药材经纪人。这几年,河口镇中药材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谭升贵靠着4亩柴胡实现了增收致富。自从多了一个身份后,谭升贵更忙了。除了管好自家药田,平时一有空,他就在全县四处收购中药材进行销售,既能从中赚差价,还能帮助其他药农打开销路。

三秦大地草药香——陕西中药材从“一株苗”到“一条链”的进阶之路  第2张

河口镇是宝鸡市“中药材种植示范镇”,全镇规模种植柴胡、猪苓、苍术等10多种中药材1.2万亩。为提升药材身价,近几年,河口镇将中药材种植延伸到深加工上,开发出足浴包、养生茶、艾枕等系列产品,并通过“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联农模式,带动全镇村民增收致富。

河口村借此机会把柴胡作为主导产业,大力推广集约化种植、订单化销售,确保村民种得好、卖得好。目前,河口村种植柴胡1500多亩,全村350名村民从事中药材产业。其中,30多名村民成了中药材经纪人,收入可观。

三秦大地草药香——陕西中药材从“一株苗”到“一条链”的进阶之路  第3张

“我们村气候好、土质好,长出来的柴胡根粗气浓,品质很好。按照1公斤无头柴胡240多元的市场价算,每亩地收入咋都在1万元以上。”河口村党支部书记雷振东说。

打好“融合牌” 培育新业态

眼下,镇坪县曙坪镇阳安村百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黄连、射干、葛根等中药材苗在茂密的林下铆足了劲生长。

一大早,村民钟玉山就扛着锄头上山。“我家的几亩坡地流转给了基地,全都种上了药材。平时忙完家里的活,我就到这里和其他几个村民一起打理这片药田,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钟玉山种了10多年中药材,管护药材十分在行。

镇坪县地处全国四大药带之一的秦巴药带,县域内载入《中国药典》的中药材有426种,素有“巴山药乡”的美誉。近年来,镇坪县不断整合资源,加快完善中药材全产业链布局,打造了一批以中药为主题的康养基地和旅游示范村。阳安村就是其中之一。

曙坪镇党委书记刘鹏说:“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着力打造药旅、茶旅、花旅等融合项目,培育药材加工工坊、药膳农庄等庭院经济,中药材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中药材种植面积18.2万亩,年产量1.427万吨,综合产值13亿元,全县25%的人口在中药产业链上增收致富……在镇坪,一株中草药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皇菊、芍药、云木香等药赏两用基地遍布乡村;中药康养民宿、药浴温泉度假、药膳药疗养生等药旅融合项目如火如荼;融入中药养生理念的药膳美食成为“金名片”……如今,镇坪县正围绕“药材+文化+康养+旅游”,着力打造多功能融合新业态,不断解锁“一株中草药”的“致富密码”。

眼下,正值丰收季。田间地头,各类中药材长势喜人;产业园内,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中药康旅基地,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来往往……在陕西,中药材产业实现了从“一株苗”到“一条链”。未来,随着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增长,这株“苗”还将走入更多元的产业场景,推动“药材+”加速出圈,更有力地带动群众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