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经济区的16个行政村,有15个村被整村搬迁,村里的林地、耕地、宅基地、村集体建设用地(“四块地”)等被悉数征收,陈方杰一下成了失地农民。

虽然手中多了一笔拆迁款,但陈方杰总觉得,坐吃山空的日子,过得并不踏实。3年前,她来到味特食品公司,成了一名特色食品加工工人,过上了“早九晚五”的上班生活。

来自经济区小碧乡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区工业、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的不断发展,截至目前,小碧乡已有近3000村民选择在经济区的各个工业园、物流园以及商超等企业内上班,其中,相当部分村民已转身成了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

工业园区上班的村民

将做好的辣子鸡从盆中舀起,熟练地装进食品袋,密封好……几分钟时间,陈方杰便完成了一袋辣子鸡的包装。

每天早上8点过一点,陈方杰便从家中出发,骑车前来上班,下午5点左右,开始下班回家。这样的生活方式,她已经历了3年。

来味特食品工作前,陈方杰曾去广东打过工,千里迢迢不说,除去各类开销,一年到头,也只能维持温饱。2015年,为支持经济区的发展,陈方杰和众多村民一道成了失地的农民。

“刚整村搬迁那几年,没事做,很迷茫,家中每笔开支都是用征拆款,总觉得坐吃山空,不是一回事。”陈方杰说,为了避免活瓢舀死水,后来,她应聘到味特食品上班,这一干就是3年。

“对于我们这样的‘50’人员而言,既没技术也没学历,每月还有一笔稳定的收入,而且是在家门口上班,可以照顾到家庭,这样的日子,过起来就很踏实。”陈方杰感叹地说。

与陈方杰一样,36岁的张小娟来自小碧乡木头村,刚来这里上班不久,在这里,她既做酸菜、萝卜干,也包装辣子鸡。

“生意不好做,先找个班上。”张小娟说,前段时间,她听朋友说,这边有不少企业在招人,便骑车过来看看,恰好味特食品在招人,她顺利进入公司。

每天早晨,张小娟把娃娃安顿好,就从家里出发,骑车到这边来上班,前后也就十来分钟的时间,下了班,她再去接娃娃。

“目前,在我们公司,有26名小碧乡村民在这里上班。”据贵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登荣介绍,这些村民大部分都是生产车间工人,也有在销售岗甚至管理岗的。

“生产旺季,我们还要招不少临时工,一喊,村民们就来了。”王登荣说,在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每家企业都有当地村民在里面上班。尤其是面包企业,到了中秋生产高峰,光临时工就有100多人,都是来自附近的村民。

贵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是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最早入驻的食品企业之一。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味特食品,已从当年100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拥有4万平方米面积生态特色食品企业,年产值从500万元跃升至5000余万元,一路见证了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也见证了村民从农村生活迈向城市生活、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近年来,在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及园区办等持续关注下,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已逐渐规范,路灯、监控、交通等基础设施更是得到了全面提升,园区附近还有很多公租房,为企业及员工提供了便利,给了企业很大的发展信心。”王登荣说。

据经济区经济发展局统计,截至目前,龙洞堡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03家,其中规上企业(工业、商贸)有26家(含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从整个经济区的情况来看,2023年,经济区规下工业企业达到了462户、规上工业企业有71户。未来,随着经济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和佳海贵阳临空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园区的建成投用,工业园区的企业还将不断增多,也将给周边村民,带来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流水线上的“分拣工”

除了工业园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区物流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小碧乡村民,选择在经济区临空物流园上班,变成了产业工人。

39岁的夏敏是经济区小碧乡秦棋村村民,已在毗邻村委会的顺丰物流园从事分拣工作两年多。

秦棋村是经济区小碧乡16个行政村之一,于2015年整村搬迁,2019年逐渐回迁到交建花园,小区内目前现有劳动力人口692人。

“村里有了这样一个物流园,大家就业就方便了许多,年轻人基本都在物流园里做事情,有的开叉车、有的搞分拣、有的做扫描、有的卸货装车,总计有三四百人在物流园上班,收入上,少的,一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收入,多的则有六七千元。”秦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家祥说,平时,这些物流企业都会向村里提供就业信息。物流高峰期,各个物流园的临时用工需求还会激增,一天就要五六百人。

与夏敏不同的是,28岁的谢芝娇来自小碧乡16个行政村中,唯一一个没有拆迁的村——大地村,目前是圆通贵州分拨中心的一名操作员,已在自动化的套包区封包、上包3年。

“以前,大家都到外省打工,现在,这边物流起来,给大家带来了就业机会与平台,乡亲们开始在家门口就业,有的在圆通、有的在顺丰、有的在博凯。”谢芝娇说,她家里的很多亲戚如堂哥、堂嫂以及姐夫等,都在这边做事情。

据悉,从龙里搬迁到经济区后,圆通快递业务量不断增长,年进出货物达上亿件,企业在贵阳乃至各个地州市(加上快递小哥)员工总计有6000余人。其中,地处经济区的圆通贵州分拨中心就有800多名员工,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小碧乡的秦棋、猫洞、马寨等各个村。

历经近十年发展,目前,经济区已汇集了顺丰、圆通、菜鸟、茅台、车夫网、博凯等一大批知名物流企业和项目,其中,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有13家,大小企业有150来家。随着物流园区配套设施的持续完善,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23年,经济区在营物流项目的就业人数达到了3243人,较2022年增加845人,同比增长35%。  目前,经济区规划建设的物流项目还有16个(已完工项目7个、在建项目4个、拟建项目5个),未来,随着阿里巴巴菜鸟智慧物流园、车夫网国际空港物流中心、贵州茅台智慧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园的投用,经济区的空港枢纽优势以及物流产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显著作用,也将为贵阳贵安实施“强省会”行动提供强有力支撑。

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给经济区小碧乡16个村的村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遇,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到里面上班,逐步转变成了产业工人、服务业人员。

“推动更多村民转型为产业工人”

产业经济火 村民就业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3000失地村民 转身成工人  第1张

除在工业园区、物流园上班外,随着辖区商贸、旅游等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区小碧乡村民的就业渠道变得越来越宽广,他们,有的成了服务员,有的成了货车司机,有的成了保安或保洁员,有的成了商超的营业员甚至餐饮店主管,在地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砂之船(贵阳)奥莱是经济区最大的商超,也是贵阳商业领域的一大有生力量,销售额已连续5年突破10亿元。2023年,砂之船(贵阳)奥莱的客流量更是达到了千万人次,年度销售额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33%;多彩贵州城、极地海洋世界……经济区一大批景点、景区以及酒店的涌现,同样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来自经济区小碧乡的一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小碧乡16980个劳动力人口中,除去劳动年龄范围内的特殊人群,有13910人(含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实现就业。其中近3000村民选择在经济区各个工业园、物流园等企业内上班,转身成了“产业工人”。

这里面,有很多村民依然是灵活就业。一方面与村民的文化层次不高、年龄偏大、有技术的不多相关,也有就业观念上的问题。

“搬迁后,村民手里有了一笔拆迁款,一开始,很多村民并不想上班,安排他们进厂,高不成低不就地,不愿意,好在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地转变。为长远考虑,如今上班的村民正越来越多。”小碧乡云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仁表示。

产业经济火 村民就业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3000失地村民 转身成工人  第2张

据悉,截至目前,云关村的劳动力人口共有1833人,2024年在各类企业就业的人数已有240余人。

陈仁表示,为让更多的村民在经济区快速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村里计划进一步把企业信息收集起来,再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分类组织开展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能,破解就业障碍,迎合企业未来的用工需求。

产业经济火 村民就业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3000失地村民 转身成工人  第3张

“近年来,随着经济区各产业的不断发展,小碧乡辖区内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整村搬迁后的村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就近就业机会。”经济区小碧乡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帮助辖区村民顺利就业,小碧乡党委政府在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与辖区企业联系,及时掌握群众就业意向,打通了企业用工需求与群众就业之间的联系通道,不断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问题。

下一步,小碧乡将在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乘产业发展东风,集结政府、社会力量,与乡域内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搭建就业平台,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同时开启订单式、定岗式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小碧乡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岗就业、增收致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杨源 高慧)

果博福布斯Forb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