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3年度江西省十大创新成果发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教授黄路生团队完成的“山下长黑猪新品种培育及推广”项目入选。
山下长黑猪是1999年至今江西培育的第一个通过国审的畜禽新品种。该品种的成功创制,打破了国外在高端种猪资源领域的技术垄断,是国家生猪种业自立自强、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标志。
“中芯一号”显身手
在养猪过程中,有的猪吃得多,长得少;有的猪吃得少,长得慢。在日常做肉汤时,有的猪肉味道鲜美,有的却味道平平。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江西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黄路生告诉记者:“影响猪肉品质和生猪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猪基因组的差异。基于对猪基因组的研究,科研人员能通过对比快速找到拥有优良基因的种猪。”
家猪新品种培育基因芯片“中芯一号”是利用基因技术,从遗传上改良种猪和商品猪进而帮助育种的一把“利器”。
“‘中芯一号’可以检测96个样品,并且对每个样品进行超过5.6万个基因位点的分析。根据育种目标,研究人员可以选择那些具有更高、更理想体形特征的猪进行育种组合。”黄路生说,研究团队运用“中芯一号”检测了2280头山下长黑猪,标记了51315个基因位点,为构建涵盖46种表型的全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数据库打下坚实基础。
毛色是品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毛色的稳定遗传是新品种成功培育的前提条件。在山下长黑猪的选育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会出现毛色分离的“花猪”。研究人员介绍,毛色分离会直接影响种猪售价,给种猪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破译了山下长黑猪毛色分离的遗传机制,形成了毛色纯化技术。
在创制山下长黑猪的过程中,团队还首次研发了耐粗饲、节粮型肠道菌群育种技术,形成了测定更便捷、数据更准确的胴体肉质测定技术,开发出更有针对性、准确性提升20.41%的选种选配技术。
此外,团队运用了前期取得的多肋性状选育、肉色改良、优质猪肉选育及抗仔猪断奶前腹泻等多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育种专利新技术。一项项技术的运用,在山下长黑猪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年攻关见成效
种猪素有“猪芯片”之称,种猪资源直接决定了养猪产业的效率和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品质好、风味佳的土猪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为我国地方猪种的发展带来机遇。但地方猪种体形偏小、料肉比偏高、生长缓慢、瘦肉率较低,与美国的杜洛克猪、丹麦的长白猪、英国的大约克夏猪等进口猪种相比,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差距明显。
让质好味佳的土猪具有进口种猪的生产性能,成为地方猪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2013年起,面对百姓日益增长的优质猪肉需求和国家生猪种业发展的需要,黄路生团队开始了优质种猪资源的选育工作。
“选育之初,我们就把‘体形大、生长快、肉质好、省精料’定为目标。”团队成员郭源梅介绍。按照这一育种目标,研究团队甄选出4个地方猪种、2个外来猪种,根据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和产肉性能测定的最优结果,最终确定了以巴克夏猪为父本、里岔黑猪为母本的最佳杂交组合。
历经10年、6个世代的持续选育,团队终于在2022年成功培育山下长黑猪新品种。
“山下长黑猪被毛全黑、体形长大,背膘25毫米左右,瘦肉率59%左右,肋骨15对,肉色评分为3.5分,料肉比为2.8—3。”2022年,专家在测定现场给出的数据,列出了这一品种的优势。
在专家看来,山下长黑猪新品种主要生产性能已接近长期选育的外来第一父本——长白猪,肉质性状则远超长白猪,是一个适合做第一父本的优质黑猪品种。
市场检验获认可
“粤港澳大湾区最受欢迎十大品牌猪肉”,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科技创新产品银奖……这些奖项是山下长黑猪获得市场认可的一个缩影。在肌内脂肪、肉色、大理石纹、嫩度等肉质指标上的优良表现,确保了山下长黑猪的丰富营养,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火热的消费端,让农户喂养山下长黑猪的意愿不断增强。与一般地方土猪相比,多1至2对排骨,屠宰率高5个百分点,体重达100公斤时平均体长为113厘米……这些优点意味着山下长黑猪能带来更多经济收入。在赣南养殖农户眼中,山下长黑猪是致富“法宝”,户均新增纯收入达6.5万元。
许多企业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山下长黑猪。截至目前,团队已累计向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地的43家黑猪养殖(育种)企业推广1.5万余头祖代种猪,销售商品黑猪超100万头。仅曲靖德宣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引进了母猪800头、公猪20头、仔猪6500头。
据了解,江西山下华系种猪繁育养殖有限公司参与了山下长黑猪研发,现有核心育种场2个、扩繁场3个,存栏能繁母猪6000余头。
接下来,黄路生团队将进一步扩大育种群体,持续提高种猪选育水平,对标未来国内国际种猪第一父本,继续突破现有猪生产性能和技术水平,抢占科技制高点,取得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魏依晨 袁甲)
果博东方福布斯游戏注册入口官网